黄玉麟(1842-1914):客籍丹阳,宜兴蜀山人。年十三从乡里邵湘甫学陶艺。其制壶技艺较为全面,方圆其皆擅,以供春、鱼化龙等壶式为代表,从传世著作中发现其著作选泥考究,分配精深,所制壶流最能显出其个人风格。吴大澄及顾潞先后聘请其制造茗壶若干。大澄富保藏,玉麟从之得观商周彝鼎及古器物,艺事大进,声名益高,并深得大澄的注重,并手镌印章赠之。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思,积日月而成。黄玉麟曾受聘于晚清重臣吴大澄,为吴大澄最为喜欢的紫砂演员。活泼于清代晚期的宜兴紫砂我们,是紫砂开展史上两个重要阶段(道光与民国)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清末,黄玉麟移居姑苏,作客于吴大澂家,为其制壶若干,深得吴氏注重,得以赏识、学习吴氏所保藏的各类古物,艺事大进。玉麟制器,选料考究,制工精研,非常人所能及。
俞国良,又叫祖琳,生于1874年,卒于1939年,江苏无锡锡山人。俞国良曾受聘至姑苏金石家,书法家吴大徽处制壶,样式有“汉君壶”,“乳鼎壶”,“白泥大壶”等。清末为两江总督端方制壶,用款印为“陶斋”,名噪一时。民国四年(1915年),俞国良为葛德和陶器公司,使用陶器公司制壶,所作“四方传炉壶”,作为我国海外送展紫砂著作之一,获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俞国良名高艺精,晚年久居蜀山木石村,与邵氏一寡妇结为夫妻,传艺于邵氏后人邵陆大,邵宝琴。1939年俞国良病逝于蜀山,按其遗愿被安葬在老家无锡锡山。死时留下茗壶60把,壶底刻印“锡山俞氏”。他的著作被各地博物馆所收藏。
本壶全体以弧线组合而成,为紫砂壶传统款式之一,其特征简练、明快、素雅、精粹。自壶盖、曲流、环柄至足部无一折角及剩余装修。远近观之,全器浑圆典雅,造型美丽,气韵生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老到与熟练的功力。此壶以上好紫泥制成,做工精到,色泽沉稳,包浆润泽,器身丰满,壶面不饰雕刻,仅以上、中、下三条圆线为装修,合理的空间切割使整套用具看起来犹如一个有机的全体。赤红色泽温文中正,形制朴素宽厚,古雅大方,施艺谨慎,凝聚着秀雅浑成的气质。线条挺立、流通,壶体骨血亭匀,光润调和,神韵兼备,透露出真与美的气味。壶考究钮、嘴、把圆润流通,趁热打铁。大约是因为壶的“古拙素雅”与品茗人所寻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最为和谐,更重要的是,惟有壶才干真实安慰品茗人“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落寞和无法。整器看似造型简略,但细细研讨,便可发现壶身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转机均是精心之作, 经得起反复推敲。可谓多一分则嫌多,少一分则嫌少。在谨慎的构思、做工下,出现一股行云流水的爽直感,线条起承转合间流通合理。
明代之后冲泡法替代了唐宋盛行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喝茶变得更便利简易。但喝茶的精致与考究依然被文人推重。明朝正德以来,人们发现用江苏宜兴紫砂泥为质料,制造出的紫砂壶,泡茶滋味更香醇,汤色也更清润,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所以很快风行开来,形成了共同的紫砂壶文明。从明代到今日,匠人们制造出造型各异,而又古拙典雅的经典壶形,无不是茶人独爱。宜兴紫砂陶艺自开创迄今的数百年里,在整个宜兴陶瓷业中自成体系。紫砂这门归纳艺术,交融了陶瓷传统造型之精华,并与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艺术共冶一炉。阅历代开展至今,砂艺工作洋洋大观,新秀辈出。因时际会,书画界名手也正是风云齐集。互相合作,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者齐全,正是缔造另一砂壶艺术顶峰的最佳缘由。但值得提示的是,不同艺术的结合,不离视觉美感的规则。装修既掩盖不了器形及制造技能的缺乏,而完美的器形与不恰当的装修也难以相辅相成。只要端秀的造型,精深的制造技能,恰当美丽的书画,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够相辅相成,成为真实有赏识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这也便是书画家与壶艺家两边一起寻求的最高境地。特别是结合了诗书画印的壶艺,更是社会上层文明的雅玩珍赏,占有特别的位置,为陶瓷中之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