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国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史考证版第2版(以下简称MEGA2)的修改出书及其在我国的引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兴起了“马克思文本文献研讨热”,并且获得了可喜的研讨效果。不久前由我国社会科学出书社出书、侯才教授编注的《〈德意志认识形状〉(编者注:以下简称《形状》)“费尔巴哈”章的一种文献学研讨——文本重建、文字判读和文献学问题考证》便是这方面的一部模范之作,其所获得的成就和特征首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形状》“费尔巴哈”章的首要作者、写作动因和“原始论题”、文本性质、文本构成、文本编序、文字判读以及专业语词汉译等一系列遗存的文献学难题进行了深化的考证和剖析。该书经过充沛的考证和证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念和结论,详细而言首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经过对马克思1846年8月1日致列斯凯的信和1847年12月9日致安年柯夫的信,魏德迈1846年4月30日致马克思的信,以及恩格斯1846年8月19日和10月8日致马克思的信等前史文献的调查,必定马克思是“费尔巴哈”章的首要作者,然后否定了广松涉在其《青年恩格斯的思维构成》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前史唯物主义首要出自恩格斯的独创性见地”的观念,以及MEGA2《形状》先行版修改者陶伯特所建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费尔巴哈”章具有“平等位置的作者”的观念。
二是,经过编制、内容和文风等诸方面的调查、比较和剖析,断定被MEGA2《形状》先行版和正式版收入“费尔巴哈”章正文,并被署名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费尔巴哈》文稿,其实是恩格斯所作关于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的札记,并不归于“费尔巴哈”章的原初文本。
三是,经过对马克思1846年8月1日致列斯凯的信,特别是对燕妮回忆录《摩尔和将军的动乱日子概述》中相关记叙的调查,承认《形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本来计划中出书的一部两卷本作品,然后否定了俄罗斯学者戈洛维娜所提出并被MEGA2《形状》先行版修改者陶伯特和正式版修改者胡布曼所认同的文本性质判别,即以为它是为筹办中的某种季刊而预备的一些文稿(文章的聚集)。
四是,经过运用“费尔巴哈”章手稿的高清相片对手稿墨水纸张编码的笔迹、色彩等进行比对,以及与伯恩斯坦的铅笔编页进行对照等,断定小束手稿的纸张编码1-5均为恩格斯所符号,而非如MEGA2《形状》先行版修改者陶伯特所断语,只要5或5和3为恩格斯所符号,而1、2、4则为伯恩斯坦所符号。然后根据这一断定,理解精确地提出按照恩格斯纸张编码进行文本排序和修改的计划。
二、按照恩格斯所符号的纸张编码次序对“费尔巴哈”章诸文本进行从头编列,一起,对手稿文字判读方面存在歧异的逾百处笔迹进行从头辨识、判读和勘定,然后供给了一种不同于MEGA2《形状》正式版等既有“费尔巴哈”章诸种德文文本的新版别。该书的首要做法是,将“费尔巴哈”章所包含的6个文本视为既相对独立又有机一致的全体,按照恩格斯所符号的纸张编码从头对其编序,不再对其进行结构上的分组或组合。将未被恩格斯编码、符号有“无法刺进”铅笔字样的文本“1.一般认识形状,特别是德国哲学”作为“导语”草稿的留传文字,视为“费尔巴哈”章的开始开篇计划排在“导语”之后,而不再沿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前史研讨所的编页将其排在文本“Ⅰ.费尔巴哈A.一般认识形状,特别是德意志的”之后。将被MEGA2《形状》正式版收入的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的札记扫除在“费尔巴哈”章的正文之外。
一起,该书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手稿的高清相片,对既有“费尔巴哈”章诸种修改版别在手稿文字判读方面存在歧异的逾百处笔迹进行从头辨识、判读和核准,提出独立的断定定见,并据此对既有德文文本进行校勘。据笔者检索和计算,共触及107处文字辨识和判读。其间,在充沛必定MEGA2《形状》正式版在文字判读方面所获得的效果的一起,也对其间的15处文字提出了不同的断定定见。此外,还有4处文字弥补(为正式版所遗失的文字)。
三、对经过从头编列和校勘而构成的“费尔巴哈”章的新德文文本进行了汉译和注释。与“费尔巴哈”章手稿文字判读亲近相连的是该章德文原文的汉译。在既有的汉译著中,较有特征的译著是郭沫若版(1938年),克士(周建人)版(1941年),中心编译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单行本,1988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09年),以及孙善豪版(2016年)。该书在“费尔巴哈”章德文汉译过程中,留意充沛吸收了既有诸种汉译著各自的优长,一起充沛注重对哲学专业语词翻译的精准性,对观念系统(Ideologie)与认识方式(Bewuβtseinsform)、个别(Individuum)与个人(Person)、一起联合体(Gemeinschaft)与一起体(Gemeinwesen)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了严厉的辨别和差异。对某些重要或特别的语词和语句的翻译,经过添加注释注出既有诸种汉译著的不同译法,以便读者比较和辨别。
此外,在研讨办法和作品编制方面,该书具有以下两个首要特征:榜首,留意充沛发掘和使用相关前史文献和材料,将自己的观念和判别建立在牢靠的实证根底之上。例如,对曾经较为忽视的燕妮回忆录《摩尔和将军的动乱日子概述》给予了分外的注重。该回忆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学术生平的前史记录,十分有或许出于马克思的授意并经马克思自己亲身审定,因而具有必定的客观性和牢靠性。其间,燕妮不只清晰说明晰《形状》写于1845年夏天,促使其写作的直接外部动因是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一切物》,并且专门说明晰《形状》是拟在威斯特法伦州出书的“一部巨大的作品”。但是,在既有的研讨中,该回忆录并未得到应有的注重和研讨。第二,在页面版式的编列方面,即分页、左右分栏、格局、右栏弥补文字和批注所在位置等,都尽或许严厉按照原始手稿相应页面的款式,并经过不同的印刷字体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笔迹差异开来。
文献学研讨是文本研讨的根基,为文本研讨供给较为牢靠的文献根底。而文献学研讨的难度又极高,包含手稿笔迹辨认、外语水准、文献材料把握、理论修养等多方面要素。侯才教授的新著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对《形状》“费尔巴哈”章进行了独创性的研讨,为读者和研讨者供给了一种颇具特征的“费尔巴哈”章的学术版。信任该书的出书关于中文版《形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卷)的编译以及关于该书自身的研讨必将起到活跃的推进效果。